撰文|陳怡文、侯冠宇|視覺總監、產品總監
我常跟客戶說,視覺一致性不是美學,而是記憶工程。尤其在品牌化的時代,你的色彩、字型、包裝、展台——甚至名片的邊角弧度——都在替品牌累積一種「直覺感」。
這種直覺感,就像在一條陌生街道看到熟悉的招牌,腦中那個聲音會說:「啊,這是他們。」
在消費者的腦子裡,品牌記憶不是檔案夾,而是零碎的感官片段。一抹顏色、一種字體、一個在手中摩擦的包裝觸感。當這些片段能不斷重複、互相呼應,它們就會慢慢拼成屬於你的「專屬印象」。反之,如果每次出現都長得不一樣,消費者的記憶就會斷線,你也就失去了品牌複利。
CI 是品牌的第一張臉。顏色要固定同一組飽和度與亮度;字型要穩定視覺節奏;影像語言要有統一光線感與構圖邏輯。當人們在展會遠遠看到你的主色,就會本能地走過來。
包裝是消費者第一次「親手碰到」你的品牌。讓開箱成為儀式,用簡潔圖表或標語呈現材料故事與價值;若是環保材料,包裝也應循環或可回收。
展會、零售通路、工廠接待區都是舞台。展台顏色應延續品牌印象,陳列方式要引導觸摸與觀看,甚至加入聲音、氣味或互動裝置,讓品牌印象更立體。
一致性不是死板,而是建立「可預期的信任」。當市場開始記住你的顏色、形狀和語言時,你就不只是一個供應商,而是成為了某種象徵。